您当前位置:中国菏泽网  >  文娱新闻  > 正文

波兰“山羊之歌”剧团时隔七年重返上海舞台 以音乐戏剧“评论”哈姆雷特

作者: 来源: 发表时间: 2024-11-11 10:04

几把黑色椅子和桌子立于舞台,表演者们穿着风衣、衬衫和裙子,一律以简约的黑色服装登场。故事发生在《哈姆雷特》正剧开始之前的两个月,老国王被杀害的那个夜晚,台上唯一一件乐器——尼古赫帕奏出类似小提琴却又更空灵肃穆的声音,演员们以复调音乐和声咏叹着莎翁笔下人物的悲与思,而庄重又充满张力的肢体动作、对白与表演,则与声乐、器乐水乳交融,勾勒出人性最深处的一面。

作为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节目,由波兰“山羊之歌”剧团带来的音乐戏剧《评论哈姆雷特》上周末亮相凯迪拉克·上海音乐厅。时隔七年重返这里,剧团艺术总监、导演格热戈日·布拉尔认为,中国观众能与其作品产生独一无二的共鸣。“这里的观众生来就有理解符号、音调等艺术元素的能力、见解和想象力。就像上海音乐厅里如果有一千名观众,我们觉得好像为大家讲述了一千个故事——因为每个人都展开了基于作品的想象,而这种想象聚合在作品中变成一股能量,又从观众席传递回了舞台上。”

成立于1996年的波兰“山羊之歌”剧团,是欧洲最具创新精神的剧团之一,他们的《樱桃园的肖像》《李尔之歌》等剧目曾在乌镇戏剧节和上海演出引发热烈反响。此次这支剧团带来的《评论哈姆雷特》,尝试用音乐解构戏剧。格热戈日·布拉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,他心中的莎士比亚是一位“作曲家”。“我在阅读莎翁剧作时,感受到了一种属于音乐的韵律——要知道,莎士比亚写的是诗,而诗其实一直都是音乐。《哈姆雷特》诞生400多年来长演不衰,很多其他剧团致力于表演,我们则想展现莎翁笔下这个故事听起来的感觉。”

“山羊之歌”在古希腊文中意为“悲剧”,代表着剧团对古希腊悲剧传统的继承,同时剧团也注重声音、歌曲和文本的整合。在《评论哈姆雷特》开场,所有角色围绕在去世的老国王身边。在短短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,莎翁原作《哈姆雷特》里的主要人物、次要人物甚至原创人物轮番登场,以不同视角呈现着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。对于年轻的哈姆雷特而言,家族该如何生存?当老国王去世后,围在他身边的每个人,不得不去思考死亡究竟意味着什么。演员们上演源自民间的长音合唱,乐器尼古赫帕则营造或肃穆的旋律、或短促的节奏,时而以不和谐的音调渲染着紧张的氛围,时而以空灵之声让听者如入云端。音乐学家陶辛认为,波兰“山羊之歌”剧团作品所呈现的庄重气氛、类似“歌队”的歌唱形式以及对戏剧的性质和目的严肃性的尊崇,都显示出对西方戏剧根源的回归。

对于那些已经可以把原作倒背如流的观众,在观看《评论哈姆雷特》时有全新的体会;而对于那些并不熟悉莎翁原作的观众,亦可将其当作是一部独立的人物群像来欣赏。在剧中,只见复活的先王愤怒地把鲜红的花束摔成碎片,此刻音乐的能量也升腾至最高点;当奥菲莉亚迈向死亡时,大家一起为她唱响挽歌……所有角色或是自我审视和告白,或是诉说其他人的伤痛与彷徨。布拉尔设计的唱词尤其精妙,如哈姆雷特用“我必须重返虚无,以继续存在”来阐释“生存还是死亡”的世纪问题。而演员们夸张的肢体动作和极富感染力的演唱,让这些发人深省的歌词拥有了更多直击人心的力量。

撇去华丽舞台和服饰,《评论哈姆雷特》以具有超然审美的叙事方式和表演,呈现了独特的色彩。“在当代,我们大多数人可能习惯了盯着手机,聚焦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内容,而我们剧团希望通过演出打开另外一个维度,不仅传递莎士比亚的人文哲思,也创造出全新的思考,让观众的内心能够获得有别于以往的情感体验。”布拉尔表示。(记者 姜方)

责任编辑:
刘小玉
分享到:
中共菏泽市委网信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|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:鲁新闻办[2004]20号 |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:37120180017
网站备案号:鲁ICP备09012531号 | 鲁公网安备 37172902372011号
Copyright© 2004-2012 heze.cn All rights reserved.中国菏泽网